2025年3月初,寒意依旧,孟州市赵和镇调委会却迎来了一个温暖的时刻。一面书写着“为工程保驾护航,为企业排忧解难”的锦旗,犹如融化冰雪的阳光,照耀着调解员璩方周和赵景锋的心头。这一面锦旗的背后,是一场关于工程建设与村民利益的协调合作,也是对调解员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。
事情的起因是某管道工程,这是孟州市的一项国家重点项目,项目进展顺利,但是在2025年1月,施工队在村民A某承包地附近施工时,却遇到了预想不到的阻力。A某以土地赔偿标准问题与施工队发生了争执。原本,这项工程施工前已经进行了两次勘探,第一次按“地黄地”标准预算,但第二次勘探却把施工现场认定为“白地”,即未经开发的土地。两方因为赔偿标准的差异,争论不休,工程几度停工,村委调解屡次未果。
面对这样的状况,赵和镇调委会决定出手。调解员璩方周和赵景锋迅速行动,深入施工现场,与村民沟通,查看证据,全面梳理出争议点。他们深知,此次调解不仅关系到工程进度,更涉及国家的利益与村民的正当权益。第一次调解时,双方各自表达观点,然而因缺乏共识,调解未能达成有效结果。
参与调解的两名调解员没有气馁,他们明确这不仅仅是经济纠纷,一场良好的结果才能让工程顺利进行,也让村民获得应有的补偿。在第二次调解中,调解员采取了“背靠背”的沟通方式,分开与双方对话,理顺情绪,讲明法律规定。调解员向A某解释了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法律依据,提醒其合法维护自身权益,而同时也向工程队强调了保障村民利益的重要性。
经过几轮耐心沟通,A某逐渐意识到如果选择诉诸法律,结果将影响工程进度,对自己并无好处。而调解员指出,虽说现场的认定是“白地”,但前期沟通确实存在问题,造成了民事纠纷,双方应该在此基础上寻求共同解决方案,达成利益的平衡。
最终,在第三次调解中,经过调解员的耐心疏导,A某与施工队经历了长时间的讨论和协商。最终,双方达成一致:解决方案为,施工队支付A某各项补助款1.8万元,A某同意不再阻拦施工,双方签字生效,纠纷圆满解决。
锦旗的到来,不仅是对调解员辛勤工作的认可,更是对未来更多工程项目顺利推进的期望。在这一过程中,调解员实现了法律与道德的平衡,维持了村民的合法权益,也为国家重点项目的推进打下了基础。
在整个调解过程中,调解员的细心、耐心与巧妙的引导,让双方在一度僵持的局面中看到了和解的曙光。这不仅是调解员用心良苦的结果,也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促进。正如调解员璩方周所言:“调解就是要找到大家的共识,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结果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。”
交汇点是人,和谐的桥梁。未来的路上,期待有更多的案例能借助调解的力量,实现利益的平衡与和谐,真正让法治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